发布时间:2025-10-15 17:56:37    次浏览
10月20日傍晚,白云区太和镇白山村牌坊处,尽管只有十几个村民前来观看,露天电影依旧准时开始放映。10月20日傍晚,白云区太和镇白山村,电影放映机圆锥形的淡蓝色的光柱打在夜色中,映衬着大山的背景,显得十分奇幻。10月13日,太和镇穗丰村的一处篮球场上,刚刚放学的三个孩子坐在大银幕前看电影,弟弟趴在姐姐怀里已有些倦意,姐姐仍看得入迷。10月10日,太和镇文化广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开始了,三个孩子蹲在银幕的背面看得出神。9月20日,太和镇北村一处旧书舍旁,母亲抱着两个孩子一起看露天电影。10月10日,太和镇文化广场,街坊们专注地看露天电影,脸上表情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10月10日,太和镇文化广场,街坊们专注地看露天电影,脸上表情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10月10日,太和镇文化广场,街坊们专注地看露天电影,脸上表情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摄影报道露天电影从上世纪50年代出现,到80年代末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直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夜幕降临,一面白色的幕布、两个放映员、一部放映机、一台音箱,就能把男女老少吸引到星空下,等着看一场好电影。最近几年,曾经在30年前风靡全中国的露天电影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广州白云区在4镇建立了7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共有专、兼职放映队员20多名,去年共放映1416场,观影人数多达28万人次。初秋的广州之夜,空气中已略有凉意。这一天,白云区太和镇文化站放映员温剑平选择在太和镇北村一处老书舍前的篮球场上放电影。阿平灵活地调试放映机,忽然,一道淡蓝色的光束打在银幕之上,村中小朋友顿时兴奋了起来。晚上7时30分,伴着点点星光,电影《十二生肖》在一片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喧闹声中开映了。影片的片头好似一支指挥棒,一开始播放,篮球场上的几十号街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开始沉醉于剧情之中,凝神注视着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生怕错过精彩的情节。电影放至高潮之处,观众们的表情随片中成龙打斗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则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脸上的光线忽明忽暗,有人痴痴地笑,也有人双拳紧握,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紧紧地盯着屏幕那边的另一个世界。“听老乡说今天有露天电影看,我立马就从出租屋里过来了。”已近不惑之年的陈师傅在一家小餐馆工作,一说起看露天电影他就兴奋不已。“我在四川的一个小村子里长大,非常怀念能搬着小板凳和姐姐一起去隔壁村口看电影的童年时光。”陈师傅说,儿时为了看一场电影,常常要在乡间小道上走好几个小时。电影放映了一半,现场有些嘈杂,不断地有人走进来,又有人默默离场。下了班的妇女席地而坐,一边看电影一边拉家常,她们的孩子围着银幕打闹。有的老人可能压根儿听不清片中人物的对话,不过依然乐滋滋地盯着银幕。对于他们来说,电影本身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这样的放映形式中体验别样的快乐气氛和怀旧滋味。不知不觉,电影幕布上出现了“全剧终”三个字,人们带着意犹未尽的笑意,恋恋不舍地搬着小板凳离场。“师傅,你们明天还来吗?”不少观众围着阿平问东问西。“我们太和镇有21条村,每条村又有不同的生产社,周一到周五我们会提前通知安排放映。”阿平说,只要不下雨,他负责的露天电影几乎天天都会放映。因为电影版权费用的问题,阿平都在市定点导片的公司订片子,发行期都过了半年以上,但好在选择还是挺多的,根据群众看片子的一些反应来定片子,都是以喜剧片居多。“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口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说。谈起加入放映队的初衷,阿平说,农村里的娱乐活动相对匮乏,晚饭后,大多人以打牌、打麻将来消遣;又或者每家每户关着门,与邻居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他想通过放电影让大家都走到户外聚在一起,从电影中受益。星光下的电影院,精彩依旧。